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1703班记34人,于10月13日,在刘甲园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峨眉山一带展开了为期两周的写生教学活动。
我们住在离清音阁不远的清音平湖旁边,每个早上不待自己醒来,便会有啁啾的鸟鸣催你起床,打开窗户,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充满快意。窗户外葱翠的竹丛,墨绿的古树,烟云缭绕的远山,加之毫无一丝噪音的环境,沉浸在这静谧的世界里,有生归隐之心。
吃过早饭,带好东西,踏上干净如洗、被人踩踏的黝黑发亮的青石台阶往山里走,路边的花草、绿竹、古木,加上一夜雨之后,那种青翠欲滴的“绿”会将你带入“山路元無雨,空翠湿人衣”的诗意境界。转个山弯,即飘来一阵悦耳的佛教音乐,本来想去寻找当年诗人徐志摩在清音阁下避暑、潭中游泳、石上思诗的风雅去处,早已难寻踪迹。站在清音阁下,听双桥清音纯粹的水声伴随着清奇的佛家音乐,以及香客们参拜礼佛时,沙弥们眯着眼,口中诵着佛号,敲击钟磬之音,从参天的古树间隐藏的寺院大殿上空飘出,又在大殿与古木,溪流与翠谷之间消散于无形的时候,你能体会出人与自然相处是有多么的和谐。
先说洪椿坪吧,我再临峨眉,却没有走到洪椿坪,回来再一想,实有遗憾,但是洪椿坪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隐匿于深山老林的洪椿坪与香火鼎盛、名声显赫的其他几大寺庙相比,是显得清冷而荒凉,但总有人喜欢其闲散与野逸。
洪椿坪更像一块远古的宗教化石、一件富有艺术价值的文物、一幅深山藏古寺名画的命题 。。。从清音阁左侧溯白龙江往上,经一线天,绝壁千仞,二峰夹峙,峰上古树钻天,老藤搭挂,树身长草,石蹬生苔;峡中以栈道相连,勾嵌盘曲,极尽其妙;栈道下江水澄澈碧透,细沙可数,最深处相传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淘米之处。不知是否真有几粒唐代遗留下来的米粒,作为今天传说的佐证。
过了一线天,离生态猴区就只有两公里了,走过白龙江栈道,刚刚赶上九点多就上班的猴子家族,大多游客都会驻足在此,戏完猴便原路返回了,这也是洪椿坪香火淡的一个原因吧。快到洪椿坪的那段山路,陡峭难走,但山谷豁畅,长草遮径,奇树若画,群山似染,苔痕阶绿,树生杂花,千红白绿,薄雾朦胧,恍如仙境。“洪椿晓雨”是其一特色,洪椿坪在清末毁于火灾,清乾隆年间重修后,因寺外山崖上千年洪椿古树,而改名洪春坪。洪椿古树被人视为“神树”,相传栽于春秋,但后人考证为唐贞观年间之物,距今有1300年历史。
游山必游寺,游寺必观联。其二就是洪椿寺庙里的对联,洪椿坪大门上有一幅对联“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大椿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岁为秋。”记载了古刹历史的久远,同时也暗喻着佛道长兴并存的意思,意思是点到了,可如今山上道教却荡然无存。
在洪椿坪前殿有一副十分有名的“双百字联”, 为峨眉山第一长联,堪与昆明大观楼长联相媲美。该联为冯庆樾1924年秋游峨眉山时所撰,因我对大观楼长联了然于心,又见此长联,自是要留意,联曰:
峨眉画不成,且到洪椿,看四壁苍茫:莹然天池荫屋,冷然清音当门,悠然象岭飞霞,皎然龙溪溅雪;群峰森剑笏,长林曲径,分外幽深。许多古柏寒松,虬枝偃蹇;许多琪花瑶草,锦彩斑烂。客若来游,总宜放开眼孔,领略些晓雨润玉,夕阳灿金,晴烟铺绵,夜月舒练;
临济宗无恙,重提公案,数几个老辈:远哉宝掌住锡,卓哉绣头结茅,智哉楚山建院,奇哉德心咒泉;千众静安居,净业慧因,毕生精进。有时机锋棒喝,蔓语抛除;有时说法传经,蒲团参究。真空了悟,何尝障碍神通,才感化白犬衔书,青猿洗钵,野鸟念佛,修蛇应斋。
这副“双百字联”的上联,写的就是寺庙周围绮丽多姿的山林景色,下联则叙述了千佛禅院的历史,缅怀洪椿坪的几位先师。对这副“双百字联”,有人说:“上看一幅山水画,身临其境;下读一首小史诗,开启禅心。”总结的倒是极妙。
从清音阁右手边走,是去万年寺方向,一路上山,不一会儿会先到白龙洞,古树钻天的围绕着这座寺庙,香火也是很盛,传说这里便是当年白娘子修炼的地方,不过后面的山洞早已倒塌,是说佛门重地,终是容不得妖,便把她扫地出门了。
再往上走,当你汗流浃背,身困脚乏时万年寺也就到了。听路边导游说,来万年寺最好是秋季,应该是深秋吧,那时:金风乍起,红叶如染,黄花落尽,云起云涌,徜徉于明月池畔,寻觅唐时万年寺主持广浚和尚,为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李白在池畔多次弹琴的遗迹,让人似听见诗人在秋风中若隐若现吟唱他当年于明月池畔写的那篇著名的《听蜀僧浚弹琵琶》诗,让人体会佛教艺术之深邃悠远,奥妙无穷。白水秋风的美景映衬着有西域建筑风格的圣水万年寺,蓝天白云也倒映在水池中,鱼儿长听佛法洗礼,我都觉得有几条大鲤鱼即将羽化飞升。
拜谒了“三宝”后,看僧人们饭后绕着池子散步,真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意境。我会想:为什么佛教的发展要将自身依托于青山绿水之间,并且是绝佳的山水境地,这可能与它们所倡导的教义有关,与它所倡导的文化艺术有关,因此,佛以山为道场,山借佛已扬名。这样天下名山总与佛有缘,难怪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为道教鸣不平:“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自先师。”话虽这么说,可中国文化还是接纳与包容了几乎所有的外来文化,并不像西方那样,为了一个宗教问题竟发动一场数百年的战争。
四川乐山大佛,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最早见到这个名词,现在终于得见当大佛真身,其因为凿刻于凌云寺前,所以又叫凌云大佛。大佛系弥勒佛坐像,头顶与山齐平,背靠凌云山,面临波涛滚滚的三江,和乐山城隔江相望。因其体态硕大无朋,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誉。站在佛头的位置细端详,大佛双目微闭,鼻梁端庄,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庄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
古籍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想当年,三江汇流之处,水势凶猛,直捣山壁,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情景,大发善心,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缓水势,永保平安。于是,海通禅师走南闯北,遍行各地,募化修建。修到肩部时,海通和尚就逝世了。在海通和尚坚忍不拔、舍身为民的高尚品德鼓舞下,历经三代工匠90年时间的艰辛开凿终于完工,成为通身71米高的世界上最大古代石刻佛像。
金顶,海拔三千多米,我两次去都是大雾漫天,上一次还在下雪,这一次是14号先上的金顶,一路所见亦是雾气缭绕,秋雨霏霏。从雷洞坪徒步六公里上山路,会是一种考验,不过看山路上的挑夫,还有三步一跪去拜佛的修士们,诚心会感动,觉得自己走的多轻松啊。金顶是峨眉精华荟萃之地,大殿金碧辉煌,佛光灿烂,十方普贤金像俯瞰众生,正面手持如意,骑六牙圣象;另一面结阿陀定印,表六道众生显得四智菩提之义。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还有圣水阁,纯阳殿等等,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发展和独特的寺庙特色。
峨眉的每一处景,都有说不完的过去,道不尽的现在,此刻我依然不能一一写尽峨眉,我是一个画画人,善舞长枪却偏耍大刀,在此卖弄一番,幸有先贤领路,我才这般“为所欲为”,古往今来,有那么多名家名人在画峨眉,写峨眉。如汉扬雄,晋左思,唐李白,宋苏轼等等,手援生花妙笔,吐满腹经纶,洋洋洒洒尽赞蛾眉,千古传诵犹存于耳。亦有石涛,黄宾虹,张大千,何海霞,陆严少等等,画界先辈们来峨眉山展纸挥毫,精心写生,如此一方遗风厚土,浩浩汤汤上千年。所以来这里吧,在这里,静水微澜之上,你可寻一方心灵的净土;在这里,晨钟暮鼓声中,可倾听千年名刹的神韵;在这里,看印记穿越风雨,镌刻下的历史苍桑。
同学们一起出去爬山,逛古镇,品美食,自己动手烧烤,生活需要仪式感。
关于写生
本次要求同学们国画写生,几天下来,清音阁的“双桥清音”,黑龙峡的急湍甚箭;万年寺的异域古刹;圣水阁的“灵泉通楚”;峨眉之巅的金银大殿;柳江的百年古镇;乐山的弥勒大佛,以及山花、飞泉、流云、古木都成为同学们感叹的对象,写生的对象。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吮毫调墨、取景构思、大胆写形、细心收拾,所得作业虽不尽意,但却天真,笔不能完全体现自然之景,却有一种朴素之气,墨不能尽现烟岚之色,却有画外之意,几天的写生中,弯弯山道上,农家屋檐下,古刹石阶旁,小溪的沙滩边,都能看到拍照和写生的同学。
白天踏露写生,晚上灯下辅导,尽力做好校外实践教学。
老师带着同学们听清音挡门,看古寺构架,观古木偃蹇,画峨眉烟霞,老师为学生作示范,讲构图,笔法怎样体现,墨法如何渲染。
写生作品欣赏
刘甲园老师作品
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