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溪蓄翠山含黛 罗依古木景秀奇 —— 四川青城山写生小记(转载)
2019年4月7日,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18级绘画班三十余学生,在李长民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四川青城山后山写生,为期两周。
都说“青城后山秀”,但我认为最值得一记的是“九曲18拐”的“龙隐峡栈道”。龙隐峡栈道要比峨眉山“一线天”处的“白龙江栈道”从地理上“险”得多, 从环境上要更“幽”的多。在我认为,青城后山从当地人称之为“金娃娃沱”(实际上是从山中流下的一股泉水所形成的三叠瀑布,又称之为“三潭雾泉”)以上都是美妙的画境,若作为诗人,则更能激发他对美妙大自然的歌颂。当你坐在三潭雾泉前面溪涧上的质朴的桥面凉亭里休息的时候,你会更全面地欣赏到这股来自清凉世界的泻玉溅珠般的泉水,泉水隐藏在葱茏的树荫里面。在距离路面约两丈高的地方,形成他它的第一层瀑泉,接着溢涌出滴泉之后,又迅速形成他第二个壮观之处——沱泉。真如一股有形而又无形、具体但又模糊的白绸,颤栗着、抖动着,从上面落下来、跌下来或砸下来,重重地摔在下面的青石上,这青石也不知被瀑布冲击有多久,天长日久,竟在石头上大大的、嘿呦呦的形成了一个潭,潭水碧绿可爱,可爱的不管谁看到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而跑过去,用手撩一撩或掬一掬,捧到嘴边,抿上一口,细细品一品竟带着一丝芳香、甘甜的味道。
离开三潭雾泉迈步朝前,已进入“龙隐峡”了,峡中最富诗情画意的,可算得上仿古栈道了。栈道在幽暗、阴晦的峡中,时而靠左前行,时而傍右而建,又时而高竖于青岩之嘴,随着峡谷的地势蜿蜒曲折而进,复行一段后,却见头顶如珍珠掉线般的细流刷刷,抬头看时,却是一泓山溪,从山坡茂密的灌木及草丛中潺潺而下,跌溅在栈道前的巨石上,又被巨石抗拒般的顶撞成无数颗溅起的珍珠,洒在峡里,又流往江中,毫不张扬。继续前进,前面是向你倾来、挤来、压来的石壁,壁上苍苔斑驳、野草如丝、山花倒垂、泉水掉线;而背面则石滑苔冷。古木偃蹇、矮小年高;寒松杂桧、盘根错节、俯仰生情、交互成趣;斜坡上对生的细叶草、互生的大叶蒲,生动之极。
———文字来源于【李长民速写】第71页选段 略有删减
钟敲月上,磬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
如果说峨眉山让佛界经营的锦绣而富丽的话,那么青城山就是被道家安排的质朴而又野逸。“青城天下幽”这幽字中间就含有一股野逸,一种闲散和不修边幅的清高,石蹬崎岖,亦不加雕凿,沟深林密,荒芜而有趣,树生绿苔,老根出土。更兼之亭台、庙观,大殿处处可见,展示出天下名山应有的深沉和大气。
青城天下幽,古往今来,“幽”字无不和文学、诗意紧密地联系着、捆绑着,“寻幽探胜”、“曲径通幽”、“幽冥”、“幽谷”。。。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神秘、近而又略带着一点恐怖感,因为太幽,则怕生出妖怪或者是蟒精什么来;也因为一个幽,才不论在什么地方总想人多点,结伴而行,既探了幽还不怕幽,这就是体会“幽”的乐趣。
青城山,又名“丈人山”,唐德宗贞元六年(709年)更名“青城山”,山上峰峦叠翠,秀出林表,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为证:“云座玉峰时北起,山如翠浪尽东倾。”,固素以“青城天下幽”而闻名于世。青城山亦是道教发祥地之一,相传为东汉张道陵讲经传道之所。青城,文学中也常称之为“赤城”,如有一上联云“沧海日 赤城霞 峨眉雪 巫峡云 洞庭月 彭蠡烟 潇湘雨 武夷峰 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青城山,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水多、树多,流水淙淙,古木参天,青石小道,迂回曲折,谷深、林密,遮天蔽日,光线幽冥;人行其间有种“绿漫群峰,翠染溪渊”的感觉。这也是青城之幽的一个方面吧。单是“天然图画”一处,确也名不虚传,木质大门,古色古香。庭院中道观建筑与古木交互穿插、相依而立。道观外,万杆长林、杂花生树,合抱着这一古老的寺庙。寺庙内正殿上,中央为老君,左右两边分别为汉钟离、吕洞宾等众位神仙,但香火,显然不及峨眉山佛祖面前的旺盛。(看来人们普遍喜欢佛门弟子,如释迦牟尼面前自不必说,只是观世音菩萨面前香火之鼎盛,就连老君爷爷也望尘莫及)。我心想:这恐怕与老君爷他们众位神仙,放不下架子,不常做广告有极大的关系吧!虽说佛教来自外域,而众神产自本土,即是好酒“亦怕巷子深”,更何况也很少流传哪位神仙救苦救难的故事传说了。所以说虽是神仙,却很少给人们排难分忧,结合不了实际,也难怪人们对土生土长的神仙爷爷们,“另眼相看”、“敬而远之”了。
出了天然图画,沿青石台阶走上约一华里,峰回路转,有一草亭,上书“翼然亭”三个大字。传说苏东坡曾在此读书。亭旁,道路从石洞中穿过,真有种“半掩柴扉久不开”之意;朝前走,过木桥,即有名的青城山常道观,又称天师洞。道观依崖而建,修筑在山峰的合抱之中,四下里古木簇拥,群峰耸翠,若众星捧月;远远观看,如若绿波之中镶嵌的一颗明珠。一上台阶,只看到大殿巍峨高耸直插云表,气势雄浑,层层石阶笔直而上,状若登天;台阶两旁,古木枒槎,盘根错节;石头栏杆上,雕龙绣凤,刻虎划狮,神兽金刚,雅士书童,姿态神采各异;头顶硕大的
树冠遮挡着春日灿烂的阳光,地上真正是“苔痕上阶绿”。石台两旁庙里供神,香火莹莹;厢房烧水,人来人往。拾阶而上,大殿台基上,历代文人墨客题诗作赋盛赞不绝。。。。。。那日我们几人只行至朝阳洞前面的壮观台,由于时间问题,只得原路返回,上清宫便成了留给下次弥补的遗憾。
———文字来源于【李长民速写】第57页选段 略有删减
深溪蓄翠山含黛 羅依古木景秀奇
三十六峰入畫境 百零八景掛天梯
天師問道婆娑雨 五龍尋幽紫氣怡
仙履清涼奇幻象 上清晨霧掩鶯啼
—— 4月12日于青城后山小雨点
关于写生
李长民老师写生作品
部分学生写生作品及感想
初次来到青城山,刚到山下的时候,看到两边巍峨的大山与一条窄窄的山路,旁边就是唯一的河流。随着大巴的隆隆声,有点担心这的无聊,可能只有旅店周围全是大山,每天除了进山写生之外没有其它。但是和这美丽的景色一样,不会令我失望的青城山啊!在我们的旅店不远处,就是景点大门,越过大门,走过一小段公园式的小道,就到了最近的泰安古镇,典型的南方园林式建筑,令人颇感兴奋。
第一天清晨迎着蒙蒙的雾水,昨日乘车的疲倦,早已在这秀色可餐的美丽青城山色中褪却!吃过简单的早餐,我和所有的同学向青城山第一站出发,山脚下虽然有美丽的泰安古镇,但是我知道我的终点是青城山顶,所以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过景点大门穿过泰安古镇,和几位好友就一路背着简单的行李,大阔步的向山顶冲去,这个地方的气候让人感觉颇为湿冷,可能因为是早春,山中越往上愈加寒冷。山中崇兰耸翠,草色愈青。山崖上开着蓝色的小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山里结实而遒劲的古木,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树叶繁密而秀丽。经过三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攀上山顶,望着那辽阔的山脉。想着之后再来爬几次呐?下山之后已是傍晚。简单的用过晚饭,看着对面的山脉,参考李老师的书。那天晚上我就画了去青城山的第一幅速写,画了时间挺长的。但是第一副已然给了我不少灵感。之后几天我们还去了很多地方,如青城前山,街子古镇,都江堰,安仁古镇让人感觉不负青城天下幽之名。到处都是一片安静,祥和,水润,清秀,典雅,清爽的感觉。
到后来写生越来越多,速写也画的越来越好,像之前我的速写比较弱,也没有什么信心,但是这次速写写生让我感觉这块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掌握了规律,人人都可以画好,这次写生也改变了我往昔一些观念。以前我们的画面,都特别的刻意,人造的痕迹太多,太稚拙,太主观。这次写生给我的感受就是画面要在参考客观自然景观的情况下,以主观的媒介与表达手法在纸上重现出自然的画面,即愈加客观,贴近生活的画面,这是大的来说的。小的来说要掌握作画的规律,画出自己的感受,画面要有取舍,这点在速写中对于画面效果的体现对于我来说是最可喜的一点。总之,这次来到青城写生,让人感觉没有白来,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回到那里继续画画…
青城山,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传说,宋代范成大、清代黄培炎、近代徐悲鸿等皆来游历。一代山水画家黄宾虹1932年冬日,独自一人,一棹入蜀,青城坐雨,面对滂沱大雨,千尺流泉,万壑松风,如醉如痴,畅快无比,加之月夜写生,悟出了山水真谛,形成了自己黑、密、厚、重沉雄华滋的绘画语言,成为一代少有的山水画大师。张大千举家从江油西迁青城,一住便是三年,上清宫成了他笔下常表现的山水之一,三年之中的所思、所悟、所写,积淀了画家丰厚的素养及题材,为日后泼彩变革及登上世界画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回到大秦,整理画作,收集同学们的素材,看到一张张画,一段段文字,于景色、于写生,自己竟不知再如何细写总结,还是感触太多,不知从何写起。是啊,寥寥文字写不尽一次蓄谋已久的出行,只能抛砖引玉略做小結以博笑群英。